2008-12-21 18:55
6000k
2008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年。投資者無論持有股票、物業還是商品,都一律蝕錢。甚至連現金也不例外,皆因外匯的波動同樣叫人措手不及。
現金也要蝕錢,因為雖然現金的名義價值不變,但實質購買力卻會隨着時間過去而消逝。即使通脹暫時得到紓緩,但長期而言物價仍然會漲上去。更何況,即使通縮會令現金的購買力上升,大家仍然不會希望通縮重臨。以1930年代為例,自從1929年的經濟崩潰開始,通縮就曾經令社會動盪不安,直接衝擊平民百姓的生計。
原來有些時候,投資者應該選擇沽貨離場。這是我今年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。
當我還是一個經紀和基金經理的時候,我相信股市總有沽貨時。作為一個經紀,只有客戶進出股市我才能賺取佣金,如果人人都只買不賣,那麼我就沒有飯吃了。
到了後來,我開始相信管理投資組合的最佳方法,是買入好股票,然後無限期持有。這是畢菲特(Warren Buffet) - 全世界最富有的投資者-的投資方式,追隨者大有人在。我發現,即使股災不斷出現,股市仍然會不斷上升,只需要一直持有,投資者早晚會賺錢。我的結論是,如果你被股市的波幅牽着走,只會令你承擔更多不必要的風險。
但當看着自己的持股跟着大市下跌六成時,我不得不承認,「買入並持有」可能不是最佳的投資之道。毫無疑問,我知道大市和個別股票曾經升得太高,在高位沽貨離場,總比睜眼看着股市下跌要強。當匯控(5)是140元時,我已經認為股價很便宜;除此之外,中移動(941)、中人壽(2628)和中國遠洋(1919)等中資股已經升得太高,當時我不斷掙扎應否沽出。
我決定沽。中移動、中人壽一邊上升我一邊沽,只保留少量持倉,組合的現金越來越多。我甚至呼籲讀者沽清中國遠洋。但中移動是一隻出色的股票,即使股價升至150元,市盈率仍然只有20倍,屬於合理,而且在3年內盈利升至1,500億元並不難。
還有新地(16)當時是175元,而恒基(12)也有75元,看來雖然很高,但兩間都是一流的公司,我相信高處未算高,在下一個市場週期股價一定會再創高峰。
如果我早早沽貨的話,那麼就可以把利潤套現;然後等股市大幅下跌再重新入貨。但問題是,即使心裏有這預感,誰又能確實知道事情會怎樣發生呢?
另一件我學到的事情:原來最大的公司也可以倒閉,做傳統生意的公司也不例外。
貝爾斯登(Bear Stearns)和雷曼(Lerhman Brothers)的倒下還不算叫我震驚。當我在70年代活躍於股壇時,兩間公司還不是十大經紀行。但美林(Merrill Lynch)卻是最頂尖的證券行,如今它的消失實在令我感慨。本來我對AIG有十足信心,也是我的投資組合裏的重要一員,如今它竟然會徹底失敗,我實在大惑不解。
而花旗的故事實在發展很太快了。當年行政總裁韋爾(Sandy Weill)把花旗的證券業務發展得太快,遠遠偏離原本的銀行業務。如果他今天仍然在花旗,情況可能會稍好一點,但他已經把火棒交給下一手接班人。還有AIG的行政總裁,他根本就對公司的業務一知半解。
至於兩房的死因,是它們的業務擴充得太快,遠遠偏離原本成立的動機。兩房的存在有違共和黨公平交易的原則,卻合符民主黨保護貧苦大眾的要求,共和黨卻沒有利用他們的優勢去抑壓兩房過度進取的管理層。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政治角力。
當一個弱勢行政總裁接捧時,最強的企業一樣可以倒下。當然,公司越大就越難管理也可能是死因之一,除非公司裏有出色的副手從旁協助吧